《光明日报》整版报道我校建校七十周年

来源:党委宣传部 杨晓发布时间:2023-10-27
浏览次数:686

10月19日,《光明日报》整版以《七秩风华正青春 守正创新向未来 浙江工业大学建校七十周年》为主题,详细介绍了我校七十年的历史脉络,从“育时代英才、做有用科研、建高端智库” 三个方面报道我校建校七十周年华诞,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重任。

 

报道链接:

光明日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05580ad612414b67abd335383bdf8ee0

新华社客户端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730548?d=134b36c&channel=weixin


报道全文如下:

七秩风华正青春 守正创新向未来

浙江工业大学建校七十周年

作者:陈曼姣 路凯歌 应丰蔚


淛水之滨,钱潮奔涌。积蕴七秩,襟怀八方。2023年,浙江工业大学迎来建校七十周年华诞。

七十载薪火相传,弦歌不辍。七十年来,她传承了浙江工业教育务实图强的基因,与新中国的工业化浪潮同起同强;她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投身中华民族复兴之伟业。

七十载栉风沐雨,春华秋实。七十年来,她始终扎根浙江沃土,以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己任,铸就了“以浙江精神办学,与区域发展互动”的办学特色。

七十载风华正茂,砥砺前行。这座始建于1953年的学府,从创办初期的筚路蓝缕、“五年三迁”,到“升格更名”和实现多校区办学,从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到入选国家首批“2011计划”,她始终怀揣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报国初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立校、特色强校”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置于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的大场景中,以实学实干促实战,奏响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进乐章!

 

薪传百年 铸七秩风华

在浙江工业大学校史馆的入口处,印有《浙江工业大学赋》。文中写道,“曩日先贤处积贫积弱之世,发强国强族之言,乃曰:‘实业不昌,何以御外侮;庠序不振,无由济黎元’”。

回溯时间的长河,翻开历史的画卷,浙江工业大学前身最早可追溯到1910年创立的浙江中等工业学堂。在有识之士“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的强烈呼声下,浙江最早的一所官立工业学堂创办。徐光宪、汪猷、干福熹、邢球痕、都锦生、查济民、夏衍等一大批科学、实业、文艺领域的杰出英才均起步于此。

探本溯源,薪传后学。以浙江省早年工业教育的学脉为渊源和基础的浙江工业大学,传承了浙江省工业教育的文脉,连接着这所高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杭州化学工业学校应运而生。1958年,升格为浙江化工专科学校;1960年,与衢州化工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浙江化工学院。1980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以浙江化工学院为基础建设浙江工学院,刚经历“五年三迁”的学校再次从衢州迁回杭州,结束了这段饱经风霜、调整发展的岁月。1993年,学校正式更名为浙江工业大学。经过一代代工大人的筚路蓝缕,浙江工业大学几经搬迁、几度易名,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形成了“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精神传统。

薪传百年,济母校之美梦,端赖吾辈;弘浙人之精神,更待后生!

2023年1月18日,一场围绕双碳化工、数智化工的学术盛宴在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举行,至此“寿恒讲堂”迎来第300讲。“寿恒讲堂”,以学术为本,紧跟科技前沿,鼓励师生将专业与国家需求、社会发展相结合,拓宽思维边界,探索未知征途。这个讲堂,以中国化工教育的先驱——李寿恒先生命名,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出任浙江化工学院副院长、院长,对学校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如今,老先生的塑像伫立在浙江工业大学朝晖校区,他的爱国精神和教育思想如同一座灯塔,指引学校师生找寻真理并续写真知。每逢清明、校庆,塑像前总有许多师生自发献花、表达追思。

在“三创精神”感召下,不同时代的工大人始终秉承着百年工业教育的使命,聚焦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书写了和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的“浙工大答卷”。

步入新时代,浙江工业大学坚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主线,以“立足浙江、服务区域,走向全国、对接国际”为办学宗旨,秉承“厚德健行”的校训,加快集聚学科和人才智力优势,着力培养各类优秀人才,致力于工程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扎实推进科研成果和思想智慧的转移转化,用实际行动走出了一条高水平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临近校庆,在浙江工业大学体育馆的舞台上,庆祝建校70周年的校史剧《朝夕》正在进行彩排。“终有一天,祖国和人民会因为我们的坚持而自豪!”师生们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彩排,但每一次念到这句台词,总会眼眶湿润。在场师生仿佛走进1953年以来历代工大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岁月,被一代代工大人的奋斗史激励着、振奋着、鼓舞着。

往昔的工大人,艰苦奋斗,充满荣光;而今的工大人,年轻奔涌,勇立潮头。

 

立德树人 育时代英才

海声科技,作为国内率先实现钐铁氮塑磁材料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公司,解决了行业的“卡脖子”难题。其创始人之一陈海波,正是在浙江工业大学求学期间,和团队一起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孵化出了这个项目。

创新成果聚变成为创业项目,服务社会,陈海波的经历正是浙江工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缩影。浙江工业大学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先后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从精准耐药性检测到辅助脑神经外科手术,从高精度冷原子绝对重力仪研发到高端特种装备智能控制……从这些学生科技竞赛项目的选题中不难看出,他们心怀国之大者,致力于用技术解决难题、以科学推动进步。

在浙江工业大学,专业设置紧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涉及医药健康、绿色化工、高端装备、数字经济等领域。学校目前拥有1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其中,化学、工程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21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46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培养方案设计突出思政教育和通识教育,大力培养“富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行业精英和领军人才”。

教育,民族之命脉;先生,教育之魂魄。育人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浙江工业大学坚持党管人才,引育并重,加速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优化人才生态,把人才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目前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62人。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老师?浙江工业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寅初在新教师入职培训会上深情回顾自己的求学经历:“如果说自己有一点成就,那么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求学和学术研究生涯都遇到了好老师。”他深知老一辈对年轻人成长的作用。在浙江工业大学的二十多年里,他的一言一行,都展示了对学生的热爱、对青年教师成长的呵护。浙江工业大学启动“青年教师导师制”,聘任沈寅初院士为青年教师总导师,帮助青年教师“过三关”(教学关、科研关、实践关)。正是因为有沈寅初院士这样的前辈提携,浙江工业大学才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

建设一流大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关键。建校以来,浙江工业大学为国家和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30余万名优秀校友,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紧密契合,80%以上毕业生留在浙江工作。毕业生“下得去、干得好、上得来”,广受社会好评。

据不完全统计,浙江工业大学校友创办或担任核心领导职务的企业有360余家,其中上市企业70余家,专精特新、隐形冠军、火炬计划项目等企业145家。特别是浙江17家上市药企的创始人、董事长(总经理)等主要负责人为浙工大校友,占上市药企的1/3以上。“工大系”人才品牌崭露头角。

“我们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建设成为各类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为己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面向未来,浙江工业大学必须始终以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发挥高校‘人才泵’作用,培养和输送更多符合社会需求、引领未来发展、适应国际竞争的拔尖创新人才。”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蔡袁强说。

 

立地顶天 做有用科研

李寿恒先生在浙江化工学院任职期间,主张从浙江实际出发,为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服务。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找选题”,有组织做有用的科研,一直深深烙印在这所学校的办学基因里。坚持“立地顶天”,服务创新发展,浙江工业大学鼓励教师从现实需求中提炼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及其背后的科学问题,通过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提高科研成果的含金量和显示度。

为了解决制药产业的重大需求,推动我国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转型,学校协同业内多家优势单位,牵头成立了“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中心设有绿色化学制药、生物技术制药、药物制剂等研究方向和药效学、药品质量控制、药物安全性评价、环境友好等支撑平台。首席科学家由多位院士担任,于2013年5月被认定为国家首批14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把论文写在产业创新主战场上。浙江工业大学先后与浙江省内外60多个市、县(区)全面合作或达成科技合作关系,建立了25个地方实体研究院、46个技术转移中心,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校企联合研发中心近300个,累计服务企事业单位6600余家。

浙工大有个“教授博士团”,每年寒暑假,学校都会组织大规模的科研工作者分赴各地,发现和了解企业技术难题,寻找创新之源。为了切实保障科研人员的主导地位,激发创新成果落地,浙工大一直在探索为科研人员赋权减负,让科技人才创造的知识有更合理的价值回报。学校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科技部全国首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

2022年,浙工大位居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第7位,中国专利金奖、优秀奖总数位列全国高校第6位。浙江工业大学积极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把学校事业发展推上一个又一个新阶段、新台阶。

生物制药,守护生命健康。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郑裕国院士团队历时十余年技术攻关,成功实现了降糖药阿卡波糖的国产化,建立了阿卡波糖的“中国标准”。团队创新冬虫夏草菌粉生产技术大幅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产品在全国数百家医院得到广泛应用。

绿色逐梦,工业催化强国。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工业催化教师团队,扎根祖国大地,钻研绿色催化技术,为彻底解决化工行业生态和过程安全性差等问题,团队李小年教授等经历十余年研发,创制了合成取代芳胺系列产品的催化剂及全球首套无溶剂生产新工艺,让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浙江工业大学相关团队近3年来聚焦双碳目标、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在《Science》(《科学》)、《Nature》(《自然》)、《Cell》(《细胞》)国际三大顶刊上累计发表文章4篇,在基础研究领域屡获突破;面向经济主战场,立足海水淡化、磁电新材料、超重力精馏、高能速制造与增材制造、脑认知与脑成像、超精密加工、未来社区等,服务区域经济建设;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高端装备、关键基础件、量子精密测量、软土地基处理、先进催化技术、生物分离与微化工方面彰显时代担当;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生物催化与微生物发酵、绿色化学制药技术等领域开发新技术,始终把增强人民群众健康福祉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学校先后有近800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4项,获奖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校长高翔表示:“浙工大以建设工程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基地为己任,着力彰显服务发展、赋能发展的担当,推进重大科技任务攻关,有力支撑重大行业、产业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源’,我们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始终把学问做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第一线,走出一条特色发展的创新之路。”

 

立言咨政 建高端智库

“国家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我们需要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进行深入研究。学校教师和学生及时了解全省工作战略重点和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根据重大问题来组织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我们要在服务国家战略中体现个人价值!”国家级教学名师、全球浙商发展研究院院长程惠芳说。

由程惠芳教授领衔的全球浙商发展研究院下属的民营企业开放创新研究中心,致力于在浙商案例研究、浙商数据库建设、自贸区建设、全球经贸规则等领域开展重大决策咨询研究。2018年,程惠芳教授被聘任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5位首席专家之一。

2019年3月,由虞晓芬教授牵头的住建部部校共建研究平台——中国住房和房地产研究院在浙江工业大学成立。研究院秉持“合作创造价值、理论服务社会”的理念,旨在为国家住房保障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保障、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如果一名专家不去实践中寻找问题,不去解决实际问题,解决不了现实问题,那只能算是‘砖家’。”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院长池仁勇教授说,“我不想成为‘砖家’,我想给中小企业解决现实难题。”

浙江中小企业依靠专业市场不断发展。20世纪90年代,全省有4600家专业市场,到90年代末个别专业市场个体户开始电子交易,而按照当时工商行政登记管理办法规定,商品交易市场必须是线下实体市场。2002年,浙江省敏锐洞察到商品在线交易发展必然趋势和专业市场转型需要,由省科技厅设立“专业市场应对信息化浪潮的战略与对策”调研课题,指导并委托池仁勇教授团队开展实地调查,课题调研成果为浙江省率先登记成立商品在线电子商务交易市场(淘宝网)、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提供了科学判断和政策咨询。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应运而生,由浙江省中小企业局与浙江工业大学共同发起组建,坚持“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深入研究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理论与实践,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为政府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建议,为企业成长提供管理培训与咨询服务。

今天的浙江工业大学,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紧密围绕浙江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合作机制;认真贯彻“四个服务”的根本要求,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兼容并蓄、交叉融合优势,主动对接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住房保障和房地产发展、新型城镇化、社会舆情研判等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咨政建言。近5年来,学校重点聚焦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社会治理、数字经济、住房与城市发展、未来社区等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贡献浙工大智慧。

忆七秩荣光,逐一流梦想。浙江工业大学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守好“红色根脉”的政治担当,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重任,持续建强“两个基地”、赋能“两个先行”,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赓续新荣光、创造新辉煌。



Baidu
map